青海省人民政府批转省财政厅关于《青海省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的通知制定机关: 青海省人民政府 效力级别: 地方政府规章 时 效 性: 现行有效 发布文号: 公布日期: 1997.12.05 施行日期: 1997.12.05 题 注 : (1997年12月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文件青政(1997)97号发布) 通知 省财政厅制定的《青海省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已经省政府研究并报经省委同意。现批转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1、青海省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2、《青海省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说明(略) 全文 为了完善我省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根据财政部的《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基本原则 制定本办法的基本原则是保州(地、市,以下简称州)、县(区、市,行委,以下简称县)各级财政既得利益,以各级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均等化为目标,按照公平、效率、透明、简便的要求,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计算核定省对州、县的转移支付数额。 二、计算方法 (一)确定对州、县财政支出影响较大的基本因素。根据我省财政供养人员个人经费占总财力比重高的实际,确定以财政供养人员因素为主,其他因素为辅的原则,选择对州、县财政支出有较大影响的9个基本因素:(1)财政供养人数;(2)中小学校学生人数(不含寄宿制学校学生人数);(3)寄宿制学校学生人数;(4)民师卫校(专指六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所办民族师范和卫生学校)学生人数;(5)医疗卫生机构病床数;(6)优抚人数;(7)民办教师人数;(8)少数民族人口数;(9)国土面积。此外对州、县财政支出有重要影响的运输距离因素,按照对支出成本的影响程度换算成影响程度系数。以基本因素和影响程度系数为依据,计算省对州、县转移支付资金总额分配比例。 (二)制定各因素的计分标准。首先确定标准财政供养人员的计分标准,再以标准财政供养人员计分标准为尺度,将其余各个因素的支出水平与标准财政供养人员个人经费支出水平相比较,按其与标准财政供养人员个人经费支出的比值,分别确定各个因素的计分标准。 1、财政供养人员计分标准: (1)实有财政供养人数计算公式: 实有财政供养人数=财政拨款单位实有人数+财政补贴单位实有人数+离退休人数+集体单位实有人数 (2)财政供养人数计算公式: 财政供养人数=编制人数(财政拨款单位人数+财政补贴单位人数×70%)+超编人数(财政拨款单位人数×50%+财政补贴单位人数×70%×50%)+集体单位人数×30%+离退休人数 (3)标准财政供养人数:以西宁市(不含大通县,下同)1个财政供养人员为1个标准财政供养人员。按各州、县工资差别系数,分别将各州、县的财政供养人数换算为标准财政供养人数。计算公式: 某州、县工资差别系数=某州、县职工工资类别(1+地区差系数)÷西宁市职工工资类别(1+地区差系数) 某州、县标准财政供养人数=某州、县财政供养人数×某州、县工资差别系数 (4)财政供养人员计分标准及各州、县积分的计算 以标准财政供养人员为计分依据,每100人计1分。 财政供养人员积分=1分×(标准财政供养人数÷100人) 2、中小学生计分标准: 中小学生每10000人计2分。 某州、县中小学生积分=2分×(某州、县中小学生人数÷10000人) 3、寄宿制学校学生计分标准: 寄宿制学校学生每10000人计4分。 某州、县寄宿制学校学生积分=4分×(某州、县寄宿制学校学生人数÷10000人) 4、民师卫校学生计分标准: 民师卫校学生每1000人计1分。 某州、县民师卫校学生积分=1分×(某州、县民师卫校学生人数÷1000人) 5、医疗卫生机构病床计分标准: 每200张病床计1分。 某州、县病床数积分=1分×(某州、县病床数÷200张) 6、优抚人员计分标准: 优抚人员每250人计1分。 某州、县优抚人员积分=1分×(某州、县优抚人数÷250人) 7、民办教师计分标准: 民办教师每1000人计1分。 某州、县民办教师积分=1分×(某州、县民办教师人数÷1000人) 8、少数民族人口数计分标准: 少数民族100000人计1分。 某州、县少数民族人口数积分=1分×(某州、县少数民族人数÷100000人) 9、国土面积计分标准: 国土面积每10万平方公里计1分。 某州、县国土面积分=1分×(某州、县国土面积÷10万平方公里) 10、州、县总积分计算公式: (1)某州、县各因素积分之和=标准财政供养人数积分+中小学生人数积分+寄宿制学校学生人数积分+民师卫校学生人数积分+医疗卫生机构病床数积分+优抚人数积分+民办教师人数积分+少数民族人口数积分+国土面积积分 (2)某州、县运输距离换算系数=〔物资吨公里运价(元)×年人均物资运输量(吨)×某州、县距西宁里程(公里)〕÷标准财政供养人员个人经费×100% (3)某州、县总积分=某州、县各因素积分之和×(1+运输距离换算系数) (三)确定转移支付对象 1、分别计算出8个州本级、48个县级财政供养人员个人经费占自有总财力(以下简称总财力)的平均比重;分别计算出各个州本级、县级财政供养人员个人经费占总财力的比重。计算公式: (1)总财力=地方财政收入+体制补助(定额补助及递增补助)-体制上解+税收返还+其他(工资性结算补助) (2)个人经费=财政供养人员工资+误餐补贴 (3)某州、县个人经费总额=西宁市财政供养人员人均工资×某州、县标准财政供养人数+人均误餐补贴×核定某州、县财政供养人数 (4)全省州本级(县)个人经费占总财力的平均比重=〔全省州本级(县)个人经费之和÷全省州本级(县)总财力之和〕×100% (5)某州级(县)个人经费占总财力的比重=〔某州(县)个人经费÷某州(县)总财力〕×100% 2、转移支付对象。用各个州本级(县)个人经费占总财力的比重与全省州本级(县)个人经费占总财力的平均比重相比较,所得之差即为困难程度系数(差率)。困难程度系数是负数的,即表明某州本级(县)的财力高于全省州本级(县)的平均水平,暂不列为转移支付对象。困难程度系数是正数的,即表明某州本级(县)的财力低于全省州本级(县)平均水平,应列作转移支付对象。 (1)州本级困难程度系数(差率)=某州个人经费占总财力的比重-全省州本级个人经费占总财力的平均比重 (2)县困难程度系数(差率)=某县个人经费占总财力的比重-全省县级个人经费占总财力的平均比重 (四)确定转移支付困难程度积分分值 1、某州本级(县)困难程度积分=某州本级(县)总积分×某州本级(县)困难程度系数 2、困难程度积分分值=省级转移支付资金总额÷(全省各州本级困难程度积分+全省各县困难程度积分) (五)计算各州本级(县)的转移支付资金额 某州本级(县)应得转移支付资金额=困难程度积分分值×某州本级(县)困难程度积分 三、以后各年度转移支付的计算方法 1997年以后各年度,除按规定将总财力、个人经费总额和转移支付资金总额作适当调整外,省对各州、县转移支付的计算方法不变。 (一)总财力的计算口径 以后各年度当年的总财力,以上年度总财力与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之和计算。上年地方收入的增长部分不计入总财力。计算公式为: 1、第二年总财力=第一年总财力+第一年上级转移支付资金额 2、第三年总财力=第二年总财力(第一年总财力+第一年上级转移支付资金额)+第二年上级当年转移支付资金额 (二)财政供养人员及个人经费的计算口径 1、在过渡期内,1997年按照省编委核定各地1995年的编制人数确定各地的财政供养人数(含国家机关行政编制、事业单位编制、财政补贴单位编制人数)。以后各年度,属于省编委、省财政厅共同批准,按政策安置复员转业军人、安排大中专毕业生增加编制的人数,纳入财政供养人员计算范围,属于各地自行增加的人员一律不予计算。 2、以后各年度的个人经费总额,首先承认上一年的基数。同时,对国家和省政府规定的调整职工工资等工资福利性增支,以及省编委、省财政厅共同批准各地增编人数的工资总额,按省劳动人事厅核定的增资额(财政补贴单位增资额按折算标准换算),纳入个人经费总额计算。对各地自定的增资项目或自行提高开支标准、扩大开支范围的一律不予计算。 (三)以上述方法计算转移支付对象各年度当年所得到的转移支付资金,当年即固定下来,每年增加一块固定一块。计算公式: 转移支付对象某年当年所得转移支付资金总额=第一年所得转移支付资金额+第二年当年所得转移支付资金额……+某年当年所得转移支付资金额 四、省级和州级对县级转移支付资金的划分 (一)确定州级转移支付能力的原则。分别将各州级个人经费占总财力的比重与全省州级个人经费占总财力的平均比重相比较,高于全省州级平均比重的,表明该州的支付能力不足,其属县应得的转移支付资金由省级财政负担;低于全省州级平均比重的,表明该州具有一定的转移支付能力,其属县应得的转移支付资金原则上由州本级财政负担。 (二)州级对所属县转移支付资金的来源。将州本级个人经费占总财力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比重的那部分资金的60%,作为州级对本州所属县的转移支付资金。计算公式: 某州本级转移支付资金数额=某州本级总财力×(全省州本级个人经费占总财力的平均比重-某州本级个人经费占财力的比重)×60% (三)省级与州级转移支付资金划分的界限。州级转移支付能力不足的,其所属县应得的转移支付资金由省财政负担;对具有一定转移支付能力的州,将其转移支付资金与所属县应得的转移支付资金相比较,州级转移支付资金来源大于所属县应得转移支付资金需求的,所属县的转移支付资金由州级财政负担;所属县所需转移支付资金大于州级转移支付资金来源的,其超过部分的资金由省级财政负担。 五、转移支付资金的来源 省财政对州、县的转移支付资金,根据中央对青海省转移支付资金每年的增量,由省财政厅按一定数额提出省级转移支付资金设置计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州级财政有转移支付能力的,应承担对本州所属县转移支付的责任。 上级对下级的转移支付资金,在年度决算审批中通过结算处理。 六、管理和监督 省财政对各地的转移支付资金,第一年计算到县,转移到州,由州级财政按本办法的计算方法和操作程序转移到县。以后年度,省计算到州,由州计算并转移到县。省财政厅对转移支付资金实行跟踪检查和监督管理。凡属改变用途、截留挪用或使用不当的,一经发现即从省对本地补助款中等量扣回。 七、以后各年度调整职工工资等工资福利性增支因素,均按本办法处理。 八、本办法由青海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九、本办法自1997年起执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