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殡葬管理办法制定机关: 甘肃省人民政府 效力级别: 地方政府规章 时 效 性: 已修改 发布文号: 公布日期: 2003.04.23 施行日期: 2003.06.01 题 注 : (2003年4月4日甘肃省人民政府第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03年4月23日甘肃省人民政府令第3号公布)(编者注:修改内容见根据2004年6月1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第4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04年6月25日甘肃省人民政府令第14号公布 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的《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甘肃省实施河道管理条例办法〉等20件政府规章的决定》修正的《甘肃省殡葬管理办法(2004年修正本)》)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殡葬管理,推进殡葬改革,保护土地资源和环境,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和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殡葬活动及其管理。 第三条加大殡葬改革力度,革除丧葬陋习,移风易俗,大力提倡和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殡葬工作的领导,把殡葬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合理安排殡葬设施用地和资金,保障殡葬改革和殡葬事业的发展。 第五条地级市、县级市和人口稠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的县为火葬区;暂不具备条件实行火葬的地区,为土葬改革区。 火葬和土葬改革区的具体划定,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提出方案,经市、州(地区)人民政府(行署)同意,省民政部门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予以公告。 第六条各级民政部门是殡葬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殡葬管理工作。 各级土地、公安、工商、卫生、物价、建设、质量技术监督、环保、民族宗教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配合民政部门共同做好殡葬管理工作。 第七条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等部门,应当采取各种形式,配合民政部门共同做好殡葬改革、移风易俗的宣传教育工作。 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村(居)民委员会和其他组织,应当在本单位或者本辖区开展有关殡葬活动移风易俗的宣传教育工作,把丧葬习俗改革纳入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 第八条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对自愿实行丧葬习俗改革的,他人不得干涉。 第二章 火葬管理 第九条火葬区内死亡者的遗体除国家另有规定的外,应当就地就近火化。国家公务人员、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死亡后必须火化,不得以任何理由进行土葬。 异地死亡者的遗体,因特殊情况需要运出死亡地的,须经当地民政部门批准。 第十条正常死亡者的遗体火化,应当提交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的医疗机构或者死亡者居住地村(居)民委员会出具的死亡证明。 非正常死亡者的遗体或者无名、无主尸体火化,由死亡地的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或者有关机关出具火化通知。 第十一条死亡者的遗体应当及时火化。需要保存的,应当办理保存手续。未办理保存手续,经书面催告后超出期限的,殡仪馆可以将遗体火化,费用由丧事承办人承担。 患烈性传染病死亡者的遗体,按照国家传染病防治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后,立即火化。 第十二条骨灰应当采取寄存、深埋、植树或者其他不占、少占土地和不污染环境的方式处理。 第十三条应当实行火化的人员死亡后,按规定享受丧葬费待遇的,有关单位凭火化证明发放丧葬费。 第十四条经公安机关确定、拍照后的无名、无主遗体,由殡仪馆负责接运、火化;火化后的骨灰,3个月内无人认领的,由殡仪馆自行处理。 第三章 土葬管理 第十五条土葬改革区的人在土葬改革区内死亡后可以实行土葬。但是,应当积极推进殡葬改革,移风易俗,提倡节约、简便、环保、肃穆办丧事的新风尚。 土葬改革区的土葬用地应当纳入土地利用计划。 第十六条土葬改革区的人在土葬改革区内死亡后,应当将遗体安葬在公墓或者公益性墓地。未建公墓或者公益性墓地的地区实行深埋不留坟头的葬法。 第十七条少数民族人员死亡后,需按本民族习俗土葬的,应当到当地人民政府划定的区域埋葬。 第十八条禁止在下列地区建造坟墓: (一)耕地、林地; (二)城市公园、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及住宅区; (三)水库和河流堤坝附近及水源保护区; (四)铁路、公路主干线两侧视线可及的地方; (五)通讯光缆、天然气和输油管道两侧200米范围内。 前款规定区域内现有的坟墓,除受国家保护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墓地予以保留外,当地人民政府应当责令限期迁移或者深埋不留坟头。 第四章 殡葬设施和殡葬服务单位管理 第十九条省民政部门根据本省的殡葬工作规划和需要,提出殡仪馆、公墓等殡葬设施的数量、布局规划,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市、州(地区)、县(市、区)人民政府(行署)应当根据省民政部门的布局规划,制定新建、扩建、改建殡仪馆、公墓等殡葬服务设施的计划,并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基本建设计划。地级市、县级市和有条件的县应当建设火葬设施。 第二十条建设殡葬设施和设立殡葬服务单位按以下规定审批: (一)农村为村民设置公益性墓地,经乡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县级民政部门审批。 (二)设立殡仪馆、火葬场,由县级人民政府和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提出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 (三)设立殡仪服务站、骨灰堂,由县级人民政府和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审批。 (四)设立公墓和扩建公墓,由县级人民政府和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省民政部门审批。 (五)利用外资建设殡葬设施,经省民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国务院民政部门审批。 经批准设立的殡葬服务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建设殡葬设施和设立殡葬服务单位。 第二十一条公墓建设应当遵循以下规定: (一)绿化面积不得少于墓地面积的20%以上; (二)埋葬骨灰的单穴墓占地面积不得超过1平方米,双穴墓不得超过1.5平方米; (三)埋葬遗体的单穴墓占地面积不得超过6平方米,双穴墓不得超过8平方米; (四)规划、设计应当有文化艺术含量。 第二十二条公墓墓地、穴位和骨灰存放格位不得预售、转让、传销和炒买炒卖。 公益性墓地和安置性墓地,不得用来从事经营性活动和提供他人进行牟利。 禁止建立或者恢复宗族墓地。 第二十三条各级民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公墓、公益性墓地的监督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予以公告。 第二十四条殡葬服务单位应当加强对殡葬服务设施的管理,保持殡葬服务场所、设备、设施的整洁和完好,防止污染环境,提供文明、规范、优质的服务。 殡仪服务人员应当遵守操作规程、职业道德,不得利用工作之便索要财物、刁难丧事承办人。 第二十五条殡仪服务单位应当使用符合国家质量技术标准的殡仪车、遗体冷藏设备、火化机等殡葬设备。 火葬区运送遗体应当使用殡仪专用车。没有殡仪专用车的地方运送遗体车辆应当进行必要的消毒技术处理,确保卫生、无污染。 第二十六条建设殡葬设施和设立殡葬服务单位,除建设火葬场及从事尸体火化业务的殡仪馆以当地政府投资为主外,其他实行并鼓励多元化的投资。 殡葬服务收费项目及其标准,应当经财政、物价行政管理部门核准,并予以公布。 第五章 丧事活动和丧葬用品管理 第二十七条丧事活动不得妨碍社会公共秩序和公共卫生,危害公共安全,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第二十八条单位和个人生产、销售丧葬用品应当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申领营业执照。 禁止生产、销售封建迷信丧葬用品。 禁止在火葬区生产、销售棺木等土葬用品。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办法第九条,将应当火葬的遗体土葬的,由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由县级民政部门强制执行,费用由丧事承办人承担。 第三十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在公墓、公益性墓地以外或者在禁止建造坟墓的地区建坟的,由县级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由县级民政部门会同公安、宗教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和基层组织予以强制执行,费用由当事人承担。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未经批准建设殡葬设施和设立殡葬服务单位的,由县级民政部门会同建设、土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取缔,责令恢复原状,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墓穴占地面积超过标准的,由县级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三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预售、转让、传销和炒买炒卖墓地、穴位、骨灰存放格位,利用公益性墓地、安置性墓地从事经营和牟利活动的,由县级民政部门会同土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活动,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七条的,由县级民政部门会同城建、环保、公安等有关部门和基层组织予以制止;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部门依法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八条的,由民政部门会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查处。 第三十六条拒绝、阻碍殡葬管理人员依法管理或者侮辱、殴打殡葬管理人员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殡葬管理和殡仪服务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或者利用工作之便索要收受财物、刁难丧事承办人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公民、台湾同胞、华侨和外国人的丧葬事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九条本办法自2003年6月1日起施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