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法 首页 地方法规 地方人大 河北 查看内容

邯郸市计划生育管理办法

河北 发布于 2023-8-15 16:33

邯郸市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制定机关: 邯郸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效力级别: 地方性法规时效性: 已修改发布文号: 公布日期: 1995.07.08施行日期: 1995.07.08题注: (1995年6月1日邯郸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 ...

邯郸市计划生育管理办法

制定机关: 邯郸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效力级别: 地方性法规

时  效 性: 已修改

发布文号:

公布日期: 1995.07.08

施行日期: 1995.07.08

题     注 : (1995年6月1日邯郸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 1995年7月8日河北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编者注:修改内容见根据1997年5月29日邯郸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 1997年9月3日河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批准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的《邯郸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邯郸市计划生育管理办法〉的决定》修正的《邯郸市计划生育管理办法(1997年修正本)》)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计划生育管理,严格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河北省计划生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一切组织和公民,均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推行计划生育,鼓励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禁止早婚、早育和计划外生育,因人制宜地落实节育措施。

第四条

计划生育工作,坚持国家指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宣传教育为主、避孕为主、经常工作为主的方针,并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民勤劳致富和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计划生育工作,负责组织本办法实施。

各级计划生育委员会是同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办法贯彻执行。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应当按照分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第六条

国家工作人员和职工的计划生育工作由所在单位负责,其户籍地或者居住地村(居)民委员会应当积极配合。

农村村民和城镇无业居民的计划生育工作由户籍地村(居)民委员会负责,户籍地和居住地不一致的,居住地村(居)民委员会应当积极配合。

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经营者在产籍地县(市)、区范围内从业的,其计划生育工作由户籍地村(居)民委员会负责,从业地或者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积极配合。

夫妻一方系国家工作人员和职工、另一方系农村村民或者城镇无业居民的,其计划生育工作由所在工作单位和村(居)民委员会各负其责。

第七条

停薪留职人员的计划生育工作由原留职单位负责。从事个体经营的,经营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积极配合。受聘于其他单位的,聘用单位应当积极配合。

第八条

国家工作人员和职工被开除、除名或者辞退的,其待业期间的计划生育工作由户籍地村(居)民委员会负责。单位在作出开除、除名或者辞退决定前,应当对其违反计划生育规定行为作出处理,并在作出处理决定后一个月内,向其户籍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以及村(居)民委员会通报计划生育情况。

第九条

国家工作人员和职工调动期间的计划生育工作由调出单位负责。调出单位应当主动向调入单位介绍情况,如实出具计划生育证明。违反计划生育规定未作处理的,不得为其办理调出、调入手续。

第十条

单位撤销、合并或者被兼并时,遗留的计划生育问题,由原上级主管部门或者合并、兼并后的单位负责。单位变动期间的计划生育工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作出妥善安排。

第十一条

城镇无业居民户籍迁移期间的计划生育工作由迁出地居民委员会负责。当事人户籍迁出后一个月内,迁出地应当向迁入地居民委员会通报其计划生育情况。

第十二条

对市、县、乡和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的专职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实行岗位津贴,具体数额由市人民政府确定。

兼职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和企业单位工作人员,可以参照前款规定的人员标准发给岗位津贴。

第十三条

专职从事计划生育工作十年以上或者获得省级以上计划生育系统先进(模范)工作者称号,并从计划生育工作岗位上退休的人员,增发标准工资5%的生活补助费。

第十四条

村(居)民委员会主管计划生育的副主任享受村级正职待遇,专职工作人员享受村级副职待遇,育龄妇女小组长享受略低于村级副职待遇。

第三章 生育调节

第十五条

已婚夫妻要求生育子女,应当服从人口出生计划,并履行生育审批程序,经审查批准发给《生育证》后,方可怀孕、生育。

《生育证》按年度发给,公民应当按《生育证》计划年度生育。按计划年度未生育的,应在当年十二月底前,经批准机关审核登记,换发下年度《生育证》。

第十六条

公民领取《生育证》后,如遇申请生育理由变动,应当重新履行生育审批程序,并换发《生育证》。

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的,应当换发转入地非农业人口《生育证》。户籍由外地迁至本市的,应当换发迁入地《生育证》。在履行生育审批程序时,除当事人如确已怀孕外,应按原农业人口或者迁出地规定审批。

第十七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涂改、伪造、转借和买卖《生育证》。《生育证》如有遗失,应当及时声明作废,报告发证机关,按生育审批程序补发。

公民持证生育后婴儿死亡的,应当由乡级以上计划生育部门查证核实,按生育审批程序重新发给《生育证》。婴儿出生后去向不明或者自报死亡但查无实据的,不再重新发给《生育证》。

第十八条

接生单位凭《生育证》接生,并如实开具婴儿出生证明。没有《生育证》要求分娩的,应当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报告计划生育部门。

计划内出生婴儿,凭本市发给的《生育证》办理户籍、粮食关系。计划外出生婴儿(含非法收养),凭本市发给的计划外生育结论证办理婴儿户籍、粮食关系。

第十九条

公民依法要求收养子女的,应当首先履行计划生育审查。经计划生育部门同意并发给审查证明后,方可办理收养手续及户籍、粮食关系。

第四章 节育措施

第二十条

育龄夫妻未安排生育的,应当落实可靠节育措施,并按规定接受孕情检查。计划外怀孕的,应当采取补救措施。

第二十一条

育龄夫妻施行节育手术,应当到指定的卫生医疗或者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单位施术。未到指定单位施术的,应按要求到指定单位进行复查。

施术单位应当严格执行《节育手术常规》,确保受术者安全,并如实出具节育手术证明。

第二十二条

已婚夫妻使用避孕药具和施行节育手术,按有关规定报销费用、享受节育假和护理假。

不按要求落实节育措施、不到指定单位施术又不按要求进行复查、以及非婚行为造成计划外怀孕而采取补救措施的,不适用有关费用报销、节育假和护理假规定。

第二十三条

接受绝育手术后子女夭亡,符合再生育子女条件,要求施行恢复生育手术的,应当经县(市)、区计划生育委员会批准。施行恢复生育手术费用,农村村民和城镇无业居民由县(市)、区计划生育委员会从计划生育事业费中解决,国家工作人员和职工由所在单位报销。

第二十四条

因节育手术引起并发症和医疗事故的,按有关规定办理。经鉴定确诊为手术并发症的,除可以一次性解决外,应当每半年复查一次。逾期不进行复查或者经复查已治愈的,停止享受有关待遇和报销费用。

公民按要求施行节育手术,工作调动或者户籍迁移后发生并发症的,由调入单位或者迁入地负责解决。

第五章 奖励措施

第二十五条

国家工作人员和职工实行晚婚、晚育和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按《条例》第二十五条和第二十六条规定,分别奖励婚假、产假和发给奖金。享受奖励假期间视为全勤。

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金确有困难的,或者经夫妻双方同所在单位协商一致的,可以奖励一方育婴假一年,但双方不再享受独生子女父母奖金。

第二十六条

夫妻离婚或者丧偶后,带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可以继续享受独生子女家庭待遇。离婚的另一方,自办理离婚登记或者人民法院判决(调解)书生效时起,停止享受其待遇。

继续享受独生子女家庭待遇一方再婚的,自办理结婚登记时起,停止享受其待遇。再婚的另一方如未生育过子女,与双方所在单位或者乡(镇)、街道办事处签订不再生育合同后,可以继续享受其待遇。

第二十七条

单位实行医疗费报销的,独生子女医疗费按劳保条例规定的职工供养直系亲属的报销范围报销,手术费和普通药费(包括输血费等)实报实销,到子女满18周岁止。单位实行医疗费包干或者医疗保险制度的,应当把独生子女部分列入包干或者保险范围。

前款所指报销单位指女方工作单位;女方为城镇无业居民的,由男方工作单位报销。

第二十八条

国家工作人员和职工分配住房计算面积时,独生子女按两个子女对待,并且同等条件下优先解决。婚后已过晚育年龄尚未生育的,应与有一个子女者同等对待。

第二十九条

农村扶贫救济、扶持发展生产、城乡企事业单位用工、办理“农转非”等方面,对独生子女户给予优先照顾。

农村独生子女户优先划给宅基地;独女户和双女户需要划给宅基地的,应与男儿户同等对待。

第三十条

对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的地方、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或者计划生育主管部门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一)评选计划生育系统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并可以发给奖品或者奖金。

(二)连续三年无计划外生育的乡(镇)和连续两年无计划外生育的县(市),对其主要领导人、分管领导人和计划生育专职工作人员分别给予升级奖励。在办理转合同制工人、“农转非”和录用国家工作人员时,对其专职工作人员优先解决。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未发给《生育证》生育或者未按《生育证》计划年度提前生育的,均为计划外生育。对计划外生育者,应当征收一次性计划外生育费;是国家工作人员和职工的,同时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

(一)已婚夫妻计划外生育第一个子女的,对双方各征费200元至600元,并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但生育时女方已满24周岁的,可以按标准低限征费和免予行政处分。

(二)已发给第二个子女《生育证》,但未按《生育证》计划年度提前生育的,对夫妻双方各按第(一)项征费标准征费,并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

(三)已婚夫妻不符合照顾条件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对双方各按《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一款第(一)项征费标准征费,并给予开除留用或者开除公职处分。

(四)符合照顾条件但未经批准而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对夫妻双方各按第(三)项征费标准减半征费,并给予降级直至开除留用处分。

(五)已婚夫妻计划外生育第三个子女的,对双方各按第(三)项征费标准加征100%,以后每增加一个子女,均按上一个子女征费标准加征100%,并给予开除公职处分。

(六)再婚夫妻违反规定生育一个子女的,对双方各按第(三)项征费标准征费,并给予开除留用或者开除公职处分;生育第二个子女的,按计划外生育第三个子女征费标准征费;生育第三个以上子女的,以此递进累加,并给予开除公职处分。

(七)不足法定婚龄同居生育第一个子女的,对行为人双方各按第(三)项征费标准征费,并给予降级直至开除留用处分;生育第二个子女的,按计划外生育第三个子女征费标准征费,生育第三个以上子女的,以此递进累加,并给予开除公职处分。

(八)已满法定婚龄未办理结婚手续同居而生育子女的,对行为人双方各按子女次序分别比照第(一)、(三)、(五)项征费标准征费和给予行政处分。

(九)因婚外行为而生育子女的,分别按行为人各方共有子女数比照第(一)、(三)、(五)项征费标准高限征费和从重给予行政处分。

计划外生育后弄虚作假、隐瞒不报的,应当视为发现年度计划外生育,按前款规定标准高限征费和从重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二条

对计划外生育者,除征收计划外生育费和给予行政处分外,同时给予以下限制:

(一)不得享受各种奖励;

(二)不得调入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

(三)不得录用为国家工作人员;

(四)不得晋升行政职务;

(五)晋升技术职务的,不予聘用。

前款规定的限制时限,计划外生育第二个子女不低于五年、第三个及以上子女不低于十年。

对其他违反计划生育规定行为,可以根据情节比照第一、二款规定给予限制。

第三十三条

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经营者(含停薪留职人员)具有下列行为之一的,除按规定给予征费、罚款和限制外,可以同时责令停止营业;对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一)拒不按规定接受孕情检查的;

(二)拒不按要求落实节育措施的;

(三)计划外怀孕后拒不采取补救措施的;

(四)计划外生育子女的。

按前款规定被吊销营业执照,计划外生育第二个子女的,三年内不予重新登记;计划外生育第三个及以上子女的,五年内不予重新登记。

第三十四条

当事人违反计划生育规定后由一地调入另一地工作,调动前按规定作过处理的,调入地不再重新处理。调动前未作处理或者处理不符合规定的,调入地应当作出处理或者重新处理。

当事人违反计划生育规定后户籍由一地迁入另一地,比照前款规定处理。

第三十五条

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在晋升行政职务、聘用技术职务、招工、录用国家工作人员、评选先进(模范)、办理“农转非”等方面,应对当事人或者单位执行计划生育情况进行审查,由计划生育部门提出审查意见。

第三十六条

对乡、县级主要领导人和分管领导人计划生育工作情况实行离职审查,在其晋升行政职务或者调离工作岗位时,应当由上一级计划生育部门提出审查意见。

第三十七条

各级组织和行政讥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应当依法行使职权。因违法侵犯公民合法权益造成重大事故或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各级行政机关实施征费和行政处罚时,应当严格执行《条例》和本办法规定,不得随意对当事人加重或者减免处罚。任何组织和单位不得违反《条例》和本办法规定另立征费、处罚标准,并不得以收取押金为名变相对当事人实施征费和处罚。

第三十九条

对违反《条例》和本办法规定给予征费和行政处罚的,应当严格履行处罚程序。给予征费、罚款、没收非法所得的,应当向当事人开具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收费、罚没收据,否则当事人有权拒绝。

第四十条

当事人对征费和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或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征费、处罚(复议)决定的,由作出征费、处罚(复议)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一条

根据《条例》和本办法所处征费和罚款,应当严格按有关规定管理和使用。截留、挪用、贪污征费和罚款的,从重给予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二条

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按有关法规、规章执行。

第四十三条

过去有关计划生育规定,与本办法相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已按过去规定处理的问题,不再重新处理;对隐瞒情况、未作处理的,一经发现,均按本办法处理。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执行中的具体应用问题,由市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阅读 124·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