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办法制定机关: 徐州市人民政府 效力级别: 地方政府规章 时 效 性: 已修改 发布文号: 公布日期: 2004.10.26 施行日期: 2005.01.01 题 注 : (2004年10月26日徐州市人民政府第3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04年10月26日徐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02号公布 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编者注:修改内容见根据2010年11月26日徐州市人民政府第3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10年11月29日徐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23号公布 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徐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修改部分规章的决定》修正的《徐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办法(2010年修正本)》) 全文 第一条为发展社会急救医疗事业,规范社会急救医疗秩序,及时有效抢救急、危、重伤病员,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社会急救医疗,是指对急、危、重伤病员在事发现场和转送途中的院前紧急医疗救护。 第三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院前紧急医疗救护及其相关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社会急救医疗事业是政府主办的非营利性公益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把社会急救医疗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第五条市、县(市)、贾汪区卫生行政部门主管辖区内的社会急救医疗工作。 财政、公安、交通、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电信、电力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社会急救医疗工作。 第六条社会急救医疗遵循统一调度指挥,坚持就急、就地、就近医疗救护和尊重伤病员或其近亲属意愿的原则。 第七条社会急救医疗网络由市急救医疗中心、急救站、急救分站等急救机构组成。急救机构的设置由市卫生行政部门依照国家和省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条件和标准确定。 除市卫生行政部门外,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指定社会急救医疗定点收治机构,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八条“120”号码是院前急救唯一特服呼叫号码,该电话设在市急救医疗中心以及各县(市)、贾汪区急救医疗站,每天二十四小时接受呼救。 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设立院前急救电话。 第九条市急救医疗中心的职责是: (一)负责全市社会急救医疗的组织、协调、调度和指挥; (二)检查、督促急救站、急救分站的急救工作; (三)收集、处理和贮存社会急救医疗信息; (四)急、危、重伤病员的院前紧急医疗救护; (五)组织开展急救知识、技能的宣传培训和急救医学的科研、学术交流; (六)建立、健全社会急救医疗网络的管理、统计报告等制度,保证其正常运作。 第十条急救站、急救分站的职责是: (一)服从市急救医疗中心的指挥、调度和统一管理; (二)急、危、重伤病员的院前紧急医疗救护; (三)开展急救知识、技能的宣传培训和急救医学的科研、学术交流。 第十一条急救机构应当使用统一名称,制定急救医疗预案,实行首诊负责制和二十四小时应诊制。 第十二条急救机构应当按照规定配备相应人员,建立和执行急救医师、护士培训制度。独立值班的急救医师应当具有三年以上、急救护士应当具有二年以上的临床实践经验。 急救机构应当按照规定配置社会急救医疗药械、设备,及时保养、维修和更换,并做好记录。 第十三条急救机构应当配备救护车,救护车应当设置统一的通讯设备、警报装置和急救医疗标志及相应的急救设备、设施。 急救机构应当保证值班救护车车况良好,在接到呼救信息后,必须在五分钟内派出救护车。但有不可抗力的情形除外。 值班救护车应当专车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动用值班救护车从事非急救活动。 第十四条急救机构应当做好急救医疗资料的登记、统计、保管和上报工作。 市急救医疗中心以及各县(市)、贾汪区急救站的120急救医疗呼救专线电话录音、急救机构的派车单应当保存两年。 第十五条急救机构在社会急救医疗工作中,发现伤病员涉嫌犯罪的,应当做好记录并及时通知当地公安机关。 第十六条社会急救医疗定点收治机构对急救机构运送来的急、危、重伤病员必须接诊治疗,并实行首诊负责制。 医务人员在任何场所发现急、危、重伤病员应当主动救援。 第十七条任何人发现需要急救的伤病员,应当立即向120急救医疗呼救专线电话呼救。 110、119、122等应急系统接警时,得知有需要急救伤病员的,应当同时向120电话呼救。 第十八条事发现场的单位和个人对急、危、重伤病员,应当及时给予援助。机动车辆的驾乘人员应当优先运送急、危、重伤病员。 第十九条有关部门应当按规定为社会急救医疗工作提供以下保障: (一)电信部门应当保证社会急救医疗网络的通信畅通,并及时向急救机构提供所需的信息和技术服务; (二)电力部门应当保证急救机构的安全供电; (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对执行急救任务的救护车辆免收过路、过桥费; (四)急救车辆在执行急救任务时,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优先放行,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允许通过禁行路段。 第二十条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旅游景区和容易发生灾害事故的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建立专业性或者群众性的救护组织,配置必要的急救药械,并组织相关人员接受急救医疗技能培训。 第二十一条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宣传,普及灾害事故的抢救、自救、互救知识,培育公众的救死扶伤精神,提高公众的救助能力。 第二十二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设立社会急救医疗专项经费。 社会急救医疗专项经费来源: (一)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年度财政预算; (二)境内外组织和个人的捐助; (三)按规定可用于社会急救医疗的其他资金。 第二十三条社会急救医疗专项经费用于灾害性、突发性重大事件的紧急救护和无法证明其身份的急、危、重伤病员的急救医疗费用补助。 社会急救医疗专项经费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财政、审计行政部门应当对社会急救医疗专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第二十四条接受急救医疗的急、危、重伤病员或者其所在单位,应当按规定缴纳急救医疗费用。 社会急救医疗不受基本医疗保险、商业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等定点医疗机构的限制,报销费用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急救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一)不执行二十四小时应诊制的; (二)接到呼救信息后未及时派出救护人员和救护车的; (三)未按规定配置、保养、维修社会急救医疗器械、设备的; (四)未按规定做好急救医疗资料的登记、汇总、统计、保管和上报工作的。 第二十六条急救机构或社会急救医疗定点收治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视情节,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对单位予以警告或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一)违反伤病员或其亲属意愿强行转送伤病员的; (二)违反就近、就急原则转送伤病员的; (三)拒绝收治急、危、重伤病员的; (四)配备的医师、护士不符合规定的; (五)非因不可抗力延误急、危、重伤病员的抢救和诊治的; (六)动用值班救护车从事非急救活动的。 第二十七条单位或者个人盗用、冒用急救机构名义的,由市或者县(市)、贾汪区卫生行政部门予以警告或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损毁急救医疗设施、设备的,应当依法赔偿损失;侮辱、殴打急救医疗工作人员,妨碍其正常工作以及伪造信息、恶意呼救等扰乱急救医疗秩序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卫生行政部门、急救机构以及相关部门或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对该部门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本办法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