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制定机关: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效力级别: 地方性法规时效性: 已修改发布文号: 公布日期: 1999.08.14施行日期: 1999.08.14题注: (1999年8月14日四川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四川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制定机关: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效力级别: 地方性法规 时 效 性: 已修改 发布文号: 公布日期: 1999.08.14 施行日期: 1999.08.14 题 注 : (1999年8月14日四川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编者注:修改内容见1999年8月14日四川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0次会议通过 2012年9月21日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2次会议修订 2012年9月21日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78号公布 自2012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四川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2012年修正本)》)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实施科教兴川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的科学技术普及(以下简称科普),是指采用公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第三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其它组织和公民。 第四条科普工作要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群众化、社会化和经常化的方针,鼓励群众性的发明创造,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注重针对性、趣味性、通俗性和实效性。 不得将尚无科学定论、有违科学原则和科学精神的主张或意见作为科学知识传播和推广。 禁止以科普为名传播不健康、不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有损社会公共利益的内容。 第五条科普工作对象是全体公民,重点是青少年、农村干部群众和各级领导干部。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有义务使未成年人接受科普教育。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将科普工作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科普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第二章 组织与管理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对科普工作进行协调和指导。 第八条县级以上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科普工作的管理,其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有关科普工作的法律、法规;制定本地区科普发展规划、计划,并实行政策引导,实施监督检查,推动科普工作的发展。 第九条科学技术协会是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各级科学技术协会应按照本行政区域科普发展规划,制定其相应的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充分利用并发挥其科普网络和组织优势,加强对所属团体和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科普工作的组织管理和业务指导;组织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科普活动。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各部门特别是科普工作联席会议组成单位应根据各自职责,结合本部门实际,制定并组织实施本部门的科普工作计划,做好科普工作。 第十一条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社科联以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第三章 社会责任 第十二条普及科学技术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全体公民都应当积极参与科普活动,接受科普教育。 第十三条每年三月为全省科普活动月。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部署、组织和动员全社会力量,集中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系列科普活动。 第十四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加强对现代科技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学习、增强科技意识,自觉抵制反科学、伪科学和封建迷信活动。 第十五条科技、教育、文化工作者应带头向公众传授科技知识;新闻工作者应利用新闻媒体,做好科普宣传工作。 第十六条学校应把科普教育纳入素质教育内容,积极组织教师、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十七条科研单位应当支持和组织科技人员参加科普活动。 有条件的科研基地、实验室、标本馆、陈列馆和其它科研机构、设施应有组织地定期向社会开放。 第十八条各类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业技术学校应采取宣传培训、试验示范、技术推广等多种形式,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第十九条企业应结合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组织职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技术竞赛活动,普及科技知识,提高生产技能。 第二十条报纸、期刊、电台、电视台应当开设科普宣传专版、专栏和专题节目;影视生产、发行和放映单位应当加强科普影视制品的制作、发行和放映;出版单位应加强对科普读物的出版工作。 第二十一条医院、公园、旅游景点、影剧院、体育场馆、商场、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应根据各自特点,加强公益性科普知识专栏或广告宣传。 第四章 科普组织与场所 第二十二条科学技术社会团体和科技馆、科学宫、青少年科技馆(活动中心)、青少年宫等公益性科普事业单位,企业科学技术协会与职工技术协会以及乡镇科普协会、农村专业技术研究会等科学技术群众组织,应当加强组织建设,建设一支稳定的、素质较高的科普工作队伍。 第二十三条科普组织在从事公益性科普活动中享有以下权利: (一)获得活动经费; (二)接受合法捐赠; (三)申请科普专题项目; (四)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享受有关财税优惠政策; (五)依法创办经济实体,开展有偿服务; (六)为加强和改进科普工作,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四条科普组织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宣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传播、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推广应用科学技术成果; (二)开展科普活动应坚持社会效益为主的原则; (三)科普场所应当向社会公众开放,并优先、优惠对青少年开放; (四)改进科普工作方式,提高科普工作质量; (五)抵制伪科学、反科学和封建迷信活动。 第二十五条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青少年科技馆(活动中心)等专业科普场所,应充分发挥科普教育功能,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活动。 科普场所、设施不得被侵占或擅自改作他用。 第五章 科普工作者 第二十六条本条例所称科普工作者是指从事科普工作的专兼职人员。 第二十七条科普工作者享有下列权利: (一)依法创办或参加科普组织,自主开展科普活动; (二)从事科普研究创作,参加科普学术交流; (三)申请科普项目经费; (四)接受继续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 第二十八条科普工作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坚持科学精神,遵守职业道德; (二)开展科普活动,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三)抵制伪科学、反科学和封建迷信活动; (四)不断充实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从事科普工作的能力。 第二十九条科普工作者按有关规定参加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时,其科普工作业绩、科普著作、论文和直接参与指导的科普竞赛成绩以及获得的科普奖励,应当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称的依据之一。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三十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切实保障科普经费的投入,把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实行专款专用,并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逐步增加对科普经费的投入。 第三十一条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安排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开展科普工作。 第三十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将科普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基本建设计划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计划,加强对科普场所和设施的建设、改造和利用,使其充分发挥科普教育功能。 第三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境内外组织和个人依法捐助或者投资兴建、联建科普设施,发展科普公益事业。 第三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有关政策和措施,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成立各种形式的民营科技服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偿服务,增强其开展科普工作的实力和活力。 第三十五条出版科普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依据国家有关规定享受优惠政策。 第三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提高科普工作者的待遇,改善其工作和生活条件。 第七章 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对在科普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省人民政府设立科普奖励项目,并制定有关具体奖励办法。 第三十八条有关部门、单位和集体对在青少年科普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在校学生和辅导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的规定,擅自改变科普场所性质,侵占科普场所、设施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或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条挪用、克扣、截留科普经费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或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对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一条以科普活动为名从事封建迷信和反科学、伪科学活动,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利益或者骗取财物尚未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三条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