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的决定制定机关: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效力级别: 地方性法规时效性: 已修改发布文号: 公布日期: 1999.12.10施行日期: 1999.12.10题注: (1999年 ...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的决定制定机关: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效力级别: 地方性法规 时 效 性: 已修改 发布文号: 公布日期: 1999.12.10 施行日期: 1999.12.10 题 注 : (1999年12月10日四川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编者注:修改内容见1996年6月18日四川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1次会议通过 根据1999年12月10日四川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2次会议《关于修改〈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的决定》修正 2012年5月31日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0次会议修订 2012年5月31日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71号公布 自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2012年修正本)》) 全文 四川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决定对《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第三条第二款修改为:“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川部队、武警部队和民兵应当依法执行防震减灾任务。” 二、第四条第一款修改为:“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三、第五条第二款后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所需的防震减灾经费应由省人民政府给予特殊补助。” 四、将第六条修改为:“县以上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机构(以下称地震行政主管部门)、经济综合主管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民政部门以及其它有关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五、将原第六条第一款与第七条合并为第七条,修改为:“县以上地震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履行防震减灾有关职能,监督检查防震减灾有关工作。 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全省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烈度区划、重大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审定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指导全省地震灾害预测和预防;组织地震灾害调查与损失评估;组织协调地震应急、救助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开发。 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综合管理城镇建设及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抗震设防工作,监督有关部门、单位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设计、施工规范进行工程的抗震设计、施工和加固工作。 省经济综合主管部门、民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专业部门依法履行防震减灾的有关职能,做好本系统、本单位的工程抗震工作。” 六、原第十条与原第十一条合并,改作第十条,修改为:“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加强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和管理。对地震监测台网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分类建设与管理的原则。 纳入国家地震监测的基本台网和省级地震监测台网,其建设、管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主要由所在地的市、州、县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投资建设的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规划和调整方案,经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审定后,由同级人民政府的地震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和管理。 对全省和当地地震监测工作具有重要作用的现有企业地震台,经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审定后,也可由当地人民政府纳入统一管理。 承担特定任务的地震监测台网,由有关企业或者行业主管部门投资建设并管理。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定其选址、建台和业务技术指导。” 七、原第十二条改作第十一条,在“各级人民政府”后增加“应加强群测群防工作”。 八、增加一条作为第十二条:“全省应逐步建设强震观测系统,其规划布局方案由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提出,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大型电站、水库和布点需要的大型桥梁、高层建筑,应设置强震观测设备,由建设单位投资建设,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业务指导。” 九、第十三条第一款后增加:“已有的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具体保护范围和办法,由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按国家有关规定提出,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新建地震监测设施的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应符合城市规划。各级人民政府负有监督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责任。” 十、第十五条第一款修改为:“各级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地震活动与地震前兆的信息检测、核实、传递、分析、处理和对可能发生地震的地点、时间和震级的预测。” 十一、将原第二十条改作第十七条,修改为:“根据震情和震害预测结果,县以上地震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编制或修改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震减灾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地震基本烈度六度以上地区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负责组织编制或修改的城市和企业抗震防灾规划,应与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震减灾规划相衔接。 十二、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条,内容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施工规范进行抗震设计、施工和监理。 对已建成的属于重大建设工程的建筑物、构筑物;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物、构筑物;有重大文物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建筑物、构筑物;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建筑物、构筑物,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组织和引导群众在村镇建设中采取抗震措施,提高村镇房屋的抗震能力。” 十三、原第十九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修改为第二十一条,内容为:“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应按国家有关规定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一般工业与民用建设工程,必须按照国家颁布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制定国土利用和城市建设规划以及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因地震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在选址和可行性研究时,须按国家和省关于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要求的审定,其结果应纳入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审查内容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项目内容,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大中型水电站、水库或其它可能产生诱发地震的工程,除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外,还应根据要求建立地震监测台网。” 十四、原第二十一条改作第二十二条,修改为:“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级有关部门并聘任专家组成全省地震安全性评审机构,负责全省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的评审工作。 十五、原第二十五条改作第二十四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一款:“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需要与可能,在本级财政和物资储备中安排适当的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 十六、删去原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二款,作为第二十五条。 十七、原第三十条改作第二十九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及时将震情、灾情及其发展趋势等信息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应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告震情和灾情。” 十八、增加一条作为第三十一条,内容为:“省和有条件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扶持地震应急、救助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和储备,并将其研究开发项目纳入科技计划。 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地区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责成有关部门进行必要的地震应急、救助装备的储备和使用训练工作。” 十九、将原第三十三条修改为:“地震灾区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应参加抗震救灾活动,积极进行自救、互救;都必须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服从统一指挥,自觉维护社会秩序。” 二十、增加一条作为第三十四条:“地震灾区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紧急措施,妥善安排灾民生活,做好伤员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工作;做好灾民的转移和安置工作;做好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输油等方面的恢复和对可能因地震引起的火灾、水灾、山体滑坡、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源的防护工作;做好社会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 二十一、原第四十一条改作第四十二条,第一款修改为:“地震灾区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震遗址、遗迹,由当地人民政府组织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提出专门报告,经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和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当地人民政府指定有关部门进行特殊保护,作为科学考察和防震减灾教育实物现场。” 二十二、将原第四十五条改作第四十六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同级或上一级人民政府对其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或由县级以上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有关规定予以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新建、扩建、改建各类工程,对地震观测环境造成危害,又未依法事先征得同意并采取相应措施的; (二)破坏地震监测设施或典型地震遗址、遗迹的; (三)有关建设单位不按规定进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或者不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的。” 二十三、原第四十六条改作第四十七条,修改为:“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筑工程不按规定进行抗震设计或不按抗震设计进行施工以及不按抗震设防措施进行监理的,由同级或上级人民政府对其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或由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有关专业主管部门按照职责权限,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十四、原第四十七条改作第四十八条,(二)中的“侵占、”后面增加“截留”二字。 二十五、对原条例个别文字作相应修改。 二十六、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重新公布。 附: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1999年修正本)(1996年6月18日四川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根据1999年12月10日四川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关于修改〈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防震减灾工作,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四川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防震减灾,是指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等活动。 第三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防震减灾工作的,均适用本条例。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川部队、武警部队和民兵应当依法执行防震减灾任务。 第四条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防震减灾工作按照震情、灾情,实行分类、分级管理。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震减灾工作,并负责实施本条例。 各级人民政府须将防震减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根据防震减灾需要安排必要的经费并列入本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少数民族地区所需的防震减灾经费应由省人民政府给予特殊补助。 第六条县以上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机构(以下称地震行政主管部门)、经济综合主管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民政部门以及其它有关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第七条县以上地震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履行防震减灾有关职能,监督检查防震减灾有关工作。 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全省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烈度区划、重大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审定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指导全省地震灾害预测和预防;组织地震灾害调查与损失评估;组织协调地震应急、救助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开发。 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综合管理城镇建设及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抗震设防工作,监督有关部门、单位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设计、施工规范进行工程的抗震设计、施工和加固工作。 省经济综合主管部门、民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专业部门依法履行防震减灾的有关职能,作好本系统、本单位的工程抗震工作。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防震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 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研究,并按国家有关规定积极开展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地震监测预报 第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加强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和管理。对地震监测台网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分类建设与管理的原则。 纳入国家地震监测的基本台网和省级地震监测台网,其建设、管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主要由所在地的市、州、县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投资建设的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规划和调整方案,经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审定后,由同级人民政府的地震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和管理。 对全省和当地地震监测工作具有重要作用的现有企业地震台,经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审定后,也可由当地人民政府纳入统一管理。 承担特定任务的地震监测台网,由有关企业或者行业主管部门投资建设并管理。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定其选址、建台和业务技术指导。 第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群测群防工作,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依法开展地震监测、预测的科学技术活动。 第十二条全省应逐步建设强震观测系统,其规划布局方案由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提出,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大型电站、水库和布点需要的大型桥梁、高层建筑,应设置强震观测设备,由建设单位投资建设,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业务指导。 第十三条任何组织和个人须保护有关的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已有的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具体保护范围和办法,由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按国家有关规定提出,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新建地震监测设施的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应符合城市规划。各级人民政府负有监督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责任。 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设工程,不得对地震观测环境造成妨害;确实无法避免又属必须建设的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单位在工程设计前应征得管理该地震监测设施的地震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并按国家有关规定承担增建抗干扰工程或拆迁、新建地震监测设施的全部费用。 第十四条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地震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国家有关地震预报管理的规定,向社会公告有关地震的震情和灾情,及时处理有关地震谣传、误传事件。 第十五条各级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地震活动与地震前兆的信息检测、核实、传递、分析、处理和对可能发生地震的地点、时间和震级的预测。 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提出破坏性地震的中期、短期和临震预报及其延期与撤销的意见,报省人民政府,由省人民政府发布。 在已发布地震中期预报的地区,发现明显地震临震异常,情况紧急的,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发布48小时之内的临震警报,同时向省人民政府及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三章地震灾害预防 第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要做好防震减灾培训、演习、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抗震、震害预测以及保险等工作,提高综合预防地震灾害的能力。 第十七条根据震情和震害预测结果,县以上地震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编制或修改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震减灾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地震基本烈度六度以上地区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负责组织编制或修改的城市和企业抗震防灾规划应与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震减灾规划相衔接。 第十八条各级宣传、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艺等部门应加强地震、防震知识的普及和防震减灾工作的宣传报道。 防震减灾宣传报道工作须遵守国家有关法规。 第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防震减灾的教育。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采取措施,在中小学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第二十条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施工规范进行抗震设计、施工和监理。 对已建成的属于重大建设工程的建筑物、构筑物;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物、构筑物;有重大文物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建筑物、构筑物;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建筑物、构筑物,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组织和引导群众在村镇建设中采取抗震措施,提高村镇房屋的抗震能力。 第二十一条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应按国家有关规定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一般工业与民用建设工程,必须按照国家颁布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制定国土利用和城市建设规划以及重大工程和可能因地震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在选址和可行性研究时,须按国家和省关于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要求的审定,其结果应纳入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审查内容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必领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程项目内容,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大中型水电站、水库或其他可能产生诱发地震的工程,除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外,还应根据要求建立地震监测台网。 第二十二条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级有关部门并聘任专家组成全省地震安全性评审机构,负责全省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的评审工作。 第二十三条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加强震害预测工作,逐步建立防震减灾指挥中心。有关部门应切实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和抗震救灾的信息通讯保障工作。 第二十四条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需要与可能,在本级财政和物资储备中安排适当的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 逐步建立地震灾害保险制度,具体办法由省保险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二十五条省级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设立或撤销,由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四章地震应急 第二十六条地震应急工作由各级人民政府领导,县级以上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和监督,有关部门按其职责负责本部门的地震应急工作。 第二十七条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单位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实施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 第二十八条在破坏性地震临震预报发布或破坏性地震发生后,震区各级人民政府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立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震应急工作实行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和组织协调。 第二十九条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县级以上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按规定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同级人民政府报告本区域内的震情和灾情。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应跟踪震情,分析并提出震后趋势意见。 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及时将震情、灾情及其发展趋势等信息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应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告震情和灾情。 第三十条根据地震应急需要,省人民政府可按国家有关规定决定在地震灾区实行或解除紧急应急措施。 第三十一条省和有条件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扶持地震应急、救助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和储备,并将其研究开发项目纳入科技计划。 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地区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责成有关部门进行必要的地震应急、救助装备的储备和使用训练工作。 第五章震后救灾与重建 第三十二条省救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震后救灾管理、指导和协调工作。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有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统一部署、指挥和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抗震救灾工作。 各级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抗震救灾工作,按有关规定进行地震灾害损失的调查、评估工作。 第三十三条地震灾区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应参加抗震救灾活动,积极进行自救、互救;都必须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服从统一指挥,自觉维护社会秩序。 第三十四条地震灾区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紧急措施,妥善安排灾民生活,做好伤员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工作;做好灾民的转移和安置工作;做好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输油等方面的恢复和对可能因地震引起的火灾、水灾、山体滑坡、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源的防护工作;做好社会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 第三十五条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级有关部门并聘任专家组成全省地震灾害损失评定机构,负责全省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结果的评定核定工作,并将其评定结果按有关规定及时上报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 第三十六条抗震救灾经费、物资应通过国家救助和生产自救、群众互助、保险理赔、社会捐赠、信贷等多种渠道和方式解决。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使用抗震救灾经费、物资,须按国家有关规定,专款、专物专用,并实行专项审计监督。 第三十七条地震灾区的组织和个人可按国家有关规定接受省内、国内和国际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救灾援助。 第三十八条地震灾区的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生产、生活和社会功能的恢复与重建,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第三十九条地震灾区人民政府制定的恢复重建规划,须符合防震抗震和城市、村镇规划要求,并报经上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四十条地震灾区恢复重建资金采取各级人民政府财政拨款、银行贷款、保险理赔、社会捐赠等方式筹措。 第四十一条对灾情特别严重的地震灾区,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按国家规定采取优惠政策措施。 第四十二条地震灾区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震遗址、遗迹,由当地人民政府组织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提出专门报告,经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和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当地人民政府指定有关部门进行特殊保护,作为科学考察和防震减灾教育实物现场。 地震遗址、遗迹的保护列入有关地震灾区的重建规划。 第六章奖励与处罚 第四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单位或个人,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或地震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也可由其所在单位的上级机关给予相应的表彰或奖励: (一)保护或抢救国家、集体财产和公民生命财产有功的; (二)震情、灾情测报准确和信息传递及时,减轻震灾损失的; (三)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科学研究、抗震设防等工作成绩显著的; (四)对防震减灾有其他特殊贡献的。 第四十四条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人民政府、部门,由上一级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条例,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一)制造或散布地震谣言,造成社会秩序混乱的; (二)在地震应急与救灾期间,妨碍灾区地震监测人员、抗震救灾人员执行公务的; (三)盗窃、哄抢防震减灾经费、物资或国家、集体、个人财物的。 第四十六条违反本条例,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同级或上一级人民政府对其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或由县级以上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有关规定予以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新建、扩建、改建各类工程,对地震观测环境造成危害,又未依法事先征得同意并采取相应措施的; (二)破坏地震监测设施或典型地震遗址、遗迹的; (三)有关建设单位不按规定进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或者不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的。 第四十七条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筑工程不按规定进行抗震设计或不按抗震设计进行施工以及不按抗震设防措施进行监理的,由同级或上级人民政府对其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或由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有关专业主管部门按照职责权限,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八条违反本条例,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同级或上一级人民政府对其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一)虚报、瞒报灾情的; (二)贪污、侵占、截留、挪用防震减灾经费或物资的; (三)有特定责任的国家工作人员在防震减灾工作中不执行命令或玩忽职守的; (四)有对防震减灾工作造成危害的其他行为的。 第四十九条罚款的收取办法,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国务院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按有关法律规定申请复议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七章附则 第五十一条省人民政府可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细则。 第五十二条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五十三条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