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法 首页 地方法规 地方人大 江西 查看内容

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

江西 发布于 2023-9-3 21:40

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制定机关: 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效力级别: 地方性法规时效性: 已修改发布文号: 公布日期: 1993.11.01施行日期: 1993.11.01题注: (1993年11月1日江西省第八届 ...

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

制定机关: 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效力级别: 地方性法规

时  效 性: 已修改

发布文号:

公布日期: 1993.11.01

施行日期: 1993.11.01

题     注 : (1993年11月1日江西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编者注:修改内容见根据1997年12月27日江西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 自1998年1月1日起施行的《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的决定》修正的《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1997年修正本)》)

目 录

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残疾评定第三章康复第四章教育和文化生活第五章劳动就业第六章福利和环境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全社会应当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为残疾人服务,支持残疾人事业。

禁止歧视、侮辱、侵害、遗弃、虐待残疾人。

第三条

残疾人应当自尊、自信、自强、自立,遵纪守法,履行公民义务。

残疾人应当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的规定。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残疾人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使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各级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是为残疾人服务的社会福利团体。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提倡和鼓励各类经济组织、事业单位和其它社会力量赞助残疾人事业,支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通过举办经济实体、接受国内外捐赠等多种途径募集、增值基金。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残疾人工作协调机构,负责指导、协调有关部门开展残疾人工作。

各级残疾人联合会受同级人民政府的委托,开展残疾人工作,动员社会力量,发展残疾人事业。

第六条

对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显著成绩的残疾人,对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为残疾人服务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残疾评定

第七条

残疾人的残疾评定工作,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与同级残疾人联合会协商确定的医疗机构负责。

第八条

负责残疾评定的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残疾标准进行残疾~24.第九条经有关医疗机构评定符合规定的残疾人员,由县(市、区)残疾人联合会发给残疾人证。

残疾人证式样由省残疾人联合会统一规定。

第三章 康 复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国家确定的康复重点项目制定康复计划,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者补偿功能,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有计划地建立残疾人康复中心,开展康复科学研究、康复医疗、康复工作人员培训和康复技术指导等项工作。

县级以上的医疗机构应当逐步设立康复科(室),为残疾人开展康复医疗。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街道、乡镇举办残疾人康复站、精神病工疗站、残疾儿童寄托站等福利设施。

第十二条

盲童学校、聋哑学校、弱智学校(班)、福利企业、荣誉军人康复院和有残疾人的社会福利院、农村敬老院,应当开展残疾人康复训练。

第十三条

医学院校的主管部门应当选择部分院校设置康复医疗专业或者开设康复课程,培养、培训各类康复专业人才。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残疾人联合会,应当组织和扶持残疾人康复器械、生活自助具、特殊用品和其他辅助器具的生产、供应、维修和信息咨询服务。

市和有条件的县,应当建立残疾人特殊用品用具销售、维修服务站。

第十五条

凡享受公费、劳保医疗或者参加合作医疗的残疾人,为恢复或者补偿功能所需医疗费,在国家确定的康复医疗项目范围内,由公费或者合作医疗负担;未享受公费医疗或者未参加合作医疗的,由本人或者其家庭承担。

第四章 教育和文化生活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制定和实施残疾人教育规划。

第十七条

对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少年,学校除免收学费外,还应根据其家庭生活状况减收50%直至免收杂费。父母或其他法定抚养人应主动送其入学。

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年龄可以放宽到十二周岁。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要求,逐步举办盲童学校、聋哑学校和弱智学校(班)。

第十九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有计划地培训特殊教育工作人员,在有条件的中、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或者特殊师资培训班。

特殊教育教师和专门的手语翻译享受特殊教育津贴。

第二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的体育、文化等有关部门和残疾人联合会应当组织残疾人开展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丰富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残疾职工在参加县和县以上文体活动期间,所在单位应当照发其工资,并保证其应有的福利待遇。

第五章 劳动就业

第二十一条

民政部门、残疾人联合会以及街道、乡、镇、村可以通过举办福利企业、精神病工疗站、按摩医疗诊所等安排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

有条件开办按摩医疗项目的医疗单位,应当录用有按摩技术的残疾人从事按摩医疗工作。

第二十二条

各类福利企业应当按有关规定到民政、工商、税务等部门办理审批登记、领取证照的手续,并向所在地残疾人联合会备案。

第二十三条

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对残疾人福利企业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减免税费,并在生产、经营、资金、物资、场地等方面给予扶持。

残疾人依法从事个体经营,有关部门应当优先核发营业执照、提供场地、信贷等,并按国家规定减免税费。

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开展康复扶贫工作,安排一定的扶贫资金和物资,对残疾人康复和就业实行特别扶助。

第二十五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城乡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分别按不低于在职职工总数1.5%的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达不到规定比例的,机关、团体、经费全额管理和差额补贴的事业单位应当将安排残疾人的编制空留;企业、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经费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应当按差额人数缴纳残疾人就业基金。

残疾人就业基金应当专款专用,用于发展残疾人事业。缴纳和使用残疾人就业基金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二十六条

各级残疾人联合会设立残疾人劳动服务机构,协助政府和有关部门为残疾人劳动就业提供综合配套服务。

第二十七条

在转正、晋级、职称评定、劳动报酬、生活福利、劳动保险方面,任何单位不得因职工残疾而歧视对待。企业在进行体制改革和用工制度改革过程中,应当妥善安排残疾人的工作和生活。

第六章 福利和环境

第二十八条

对家庭成员中的残疾人,法定扶养人应妥善安排其生活,不得虐待、遗弃。

对流落街头的残疾人,当地民政或公安部门应遣送还家,并责成其扶养人扶养;无法定扶养人或身份不明的,由民政部门予以收容和安置。

对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扶养人、无生活来源的残疾人,属非农业户口的,由社会福利院供养或者由民政部门救济;属农业户口的,县级和乡镇人民政府应按当地五保户的标准安排其基本生活。

第二十九条

残疾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应当给予方便和照顾,其随身必备的辅助器具准予免费携带。盲人可以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车、电车、渡船。盲人读物邮件免费寄递。残疾人就医,医疗单位应给予优先照顾。

第三十条

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和残疾人联合会应为残疾人择偶提供服务,帮助残疾人建立家庭。对夫妻一方或者双方是残疾人的,其中一方为城镇户口,生活难以自理,需要农村一方到城镇落户的,公安部门应当在农业户口转城镇户口计划指标内优先解决。

第三十一条

县级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对农村残疾人中的贫困户、特困户给予救济。在分摊义务工、公益事业费和其他社会负担时,对无劳动能力和贫困户、特困户中的残疾人应适当给予减免。

第三十二条

凡新建、扩建、改建城市公用设施、公共建筑、公共场所,应当逐步实行方便残疾人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采取无障碍措施。

第三十三条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本办法的宣传;对有组织地宣传残疾人事业和扶残助残活动,应给予支持和帮助。

第三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当采取各种形式组织参与扶残助残活动,丰富法定助残日的活动内容。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所在单位予以批评教育或者行政处分,并责令限期改正:

(一)在入学、转正、晋级和职称评定等方面歧视对待残疾人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不空留编制或者不缴纳残疾人就业基金的;

(三)无正当理由辞退残疾职工的。

第三十六条

残疾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残疾人联合会有权要求有关主管部门处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十七条

侵害残疾人的合法权益,造成财产损失,或者其他损失、损害的,应当依法赔偿或者承担其他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应当给予治安处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利用残疾人的残疾,侵犯其人身权利或者其他合法权利的,依法从重处罚。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省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阅读 237·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