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市劳动保护规定(2004年修正本)制定机关: 鞍山市人民政府 效力级别: 地方政府规章 时 效 性: 现行有效 发布文号: 公布日期: 2004.07.17 施行日期: 2004.07.17 题 注 : (1999年11月25日鞍山市人民政府令第112号发布 根据2002年1月8日鞍山市人民政府第10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02年2月3日鞍山市人民政府令第129号公布的《鞍山市人民政府关于修订废止部分市政府规章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根据2004年3月23日鞍山市人民政府第2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04年7月17日鞍山市人民政府令第139号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的《鞍山市人民政府关于修订废止部分市政府规章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劳动保护,保障劳动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劳动保护,是指为保障劳动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健康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生产安全、劳动安全、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等。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鞍山市行政区域内的所有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规定执行。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劳动保护工作的领导,把劳动保护工作纳入经济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市、县(市)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是同级人民政府负责劳动保护工作的主管部门,对劳动保护工作实行综合管理和监察。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所属有关部门、企业主管部门,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认真履行劳动保护工作行业和部门监督管理职责,保证国家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和本规定的贯彻实施。 第六条用人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劳动保护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本规定,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为劳动者提供良好的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保障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 第七条劳动者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劳动保护法律、法规、标准和劳动纪律,执行安全技术规程;对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的行为有权拒绝执行;对危害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行为,有权提出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 劳动保护管理 第八条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法定代表人或经理(厂长)是本单位劳动保护工作第一负责人;其他管理人员在其分管工作中涉及安全生产内容的,也必须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 第九条用人单位在实行租赁、承包、合资、股份、合作等经营方式过程中,必须明确各方的安全生产责任和负责人,重视安全风险,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奖惩制度。 第十条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规程、标准,并随着体制的变革和生产的发展及工艺的改进不断修改完善。 第十一条各有关主管部门在审批涉及职工生命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的项目时,要严格把关。未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公安、卫生等有关部门审查认证的,不予批准。 第十二条用人单位应配备与本单位生产经营相适应的劳动保护管理机构和专业人员。企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经理(厂长)和分管安全生产的副职、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专门安全培训,取得相应的安全生产资格证书,持证上岗。 第十三条用人单位对新录用的劳动者必须进行三级安全教育,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对转岗、下岗后重新上岗或从事新设备、新工艺、新工程作业的职工,必须经过新岗位的安全技术教育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 对从事建筑安装工程作业的职工,必须进行总体和单项工程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培训教育,由工程技术负责人每班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后,方可上岗作业。 第十四条用人单位发生伤亡事故,必须按国家关于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和调查处理。 第十五条用人单位应定期对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对诊断为职业病者,必须调离有职业危害的岗位,并给予疗养和妥善安置。 第十六条用人单位应为劳动者配备必要的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并指导和监督其正确使用;为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和从事高温或高温季节作业的劳动者提供必需的保健措施,发放防暑降温保健食品或用品。 第十七条用人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规定,做好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劳动保护工作。 第十八条用人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的规定,安排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每日不超过八小时,每周不超过四十小时,并保证劳动者每周必须至少休息一日;实行不定时工作制或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必须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批准。 第十九条要建立健全工伤保险制度,实行工伤保险与安全生产挂钩,制定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规定。用人单位应参加工伤保险,按期缴纳工伤保险基金。 第三章 劳动保护措施 第二十条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和技术改造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应包括劳动保护内容。建设项目的劳动保护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生产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劳动保护措施的初步设计和竣工验收,须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卫生等有关部门和工会组织审查同意,否则,不得施工或投产使用。 第二十一条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施工现场的作业环境、设施、使用的设备、原材料、防护用品、安全检验仪器和生产工艺以及各种设备、设施的设计、制造、安装,必须符合国家、行业安全技术标准和规范。 用人单位从国外引进生产设备,必须同时引进或者采用国内配套的符合国家、行业安全技术标准的劳动保护设施,并与引进的主体设备同时安装或投入使用。 第二十二条用人单位对作业环境中的粉尘、毒物、气体、液体等职业危害因素和所有危险作业,应按照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采取必要可靠的安全防护措施,保证劳动者生命安全与健康。 第二十三条用人单位应为寄宿职工和夜间工作的职工提供必要的符合国家安全卫生规定标准的食宿条件和安全可靠的采暖设施,有效地防止火灾、中毒、爆炸、触电、坍塌等事故的发生。 第二十四条用人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有关生产、储运、经营和使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品的安全技术标准和规范。在有可能发生火灾、爆炸、灼烫、窒息、中毒等处所,应配备应急救护或疏散设施。 第二十五条用人单位从事下列生产经营活动,必须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进行安全审查认证: (一)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的设计、制造、销售、安装、使用、维修、报废; (二)起重机械、电梯的设计、制造、销售、安装、使用、维修、报废; (三)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生产、销售; (四)建筑、结构安装施工和建筑装饰装修施工以及高层建筑的清洗维护; (五)矿产资源开采; (六)安全防护装置的生产; (七)其他对人身安全有较大危险的生产设备的设计、制造、销售、安装、使用、维修、报废等。 第二十六条用人单位对各种设备、设施(含劳动保护设施)必须定期保养和维修,保证其安全可靠;对作业场所的粉尘、毒物、高温等职业危害,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接受法定检测部门的依法检测;对发现的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应及时治理和整改。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七条市、县(市)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用人单位及有关主管部门贯彻执行国家劳动保护法规、政策的监督检查,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用人单位劳动保护设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受理和查处违反劳动保护法规行为的举报案件。 第二十八条市、县(市)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配备专职劳动保护监察员,并可根据工作需要,聘请兼职劳动保护监察员。劳动保护专兼职监察员必须持证上岗,并在职权范围内履行本单位劳动保护监督检查职能。 第二十九条专(兼)职劳动保护监察员必须佩戴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统一颁发的标志,方可进入生产作业现场。 专(兼)职劳动保护监察员在其职能范围内,有权调阅有关文件资料,向有关人员了解情况,发现有违反劳动保护法规的情况,有权责令当事人立即改正;发现有危及生产安全和劳动安全的紧急情况,有权责令用人单位立即改正或停止作业,并及时向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第三十条各级工会组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辽宁省工会条例》对企业、事业单位劳动保护工作实施群众监督。 第五章 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一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一)贯彻国家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和本规定成绩显著的; (二)在防止伤亡事故、消除职业危害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或有重大贡献的; (三)在劳动保护方面取得重大科研成果或发明创造、技术革新,对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有重大贡献或提出合理化建议取得成效的; (四)发现事故隐患及时报告或采取紧急措施,避免事故发生或在事故抢救中有功的; (五)制止违章指挥、违章作业,使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免受重大损失的。 第三十二条用人单位违反本规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可视情节分别给予警告、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并处罚款: (一)违反本规定第二十条规定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规定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四)违反本规定第十二条规定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三条用人单位违反国家劳动保护法律、法规、标准和本规定,造成重伤或急性中毒事故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用人单位违反国家劳动保护法律、法规、标准和本规定,造成死亡事故的,处以一万元以上四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对发生的伤亡事故负有个人责任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同时对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生产经营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并根据情节,给予其相应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用人单位发生重伤、急性中毒或者死亡事故后隐瞒、谎报或者破坏、伪造事故现场的,按前三条规定,从重处罚。 第三十七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做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机关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