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普通教育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机关: 安徽省人民政府 效力级别: 地方政府规章 时 效 性: 现行有效 发布文号: 公布日期: 1987.08.31 施行日期: 1987.09.01 题 注 : (1987年8月31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文件皖政〔1987〕60号发布 自1987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改革普通教育财务管理工作,管好用好普通教育经费,更好地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服务,根据《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财务工作的基本任务是: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教育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遵守财务制度,维护财经纪律,厉行节约,勤俭办学,努力提高办学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三条财务管理工作是普通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对财务工作的领导,并确定一位负责人分管财务工作,审批财务收支。 第四条根据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原则和现行的财政体制,地、市、县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在同级财政部门核定的年度预算指标内,直接分配、管理所属学校的教育事业费;负责对所辖的各级各类学校经费安排、使用以及教育费附加的征收、使用工作进行检查、指导监督。 乡(镇)教育部门负责分配、管理所属学校的办学经费,提出教育费附加的使用方案,送乡(镇)财政所核定拨款。 第二章 预算管理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安排教育事业费预算,应按照《实施办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保证做到“两个增长”。 教育事业费预算每年由财政部门核定后,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掌握使用。地、市、县教育部门直管的学校,其经费由教育部门直接下达到学校,区、乡(镇)所属学校的经费,由同级教育部门提出安排意见,经财政部门核定后,年度预算指标一次下达到学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克扣、挪用学校经费。 第六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安排学校的教育事业费,应实行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分配办法,加强定员定额管理,把事业发展、招生数量与经费分配挂起钩来。目前全面实行尚有困难的地方,应先在城市和县管中小学中实行。 综合定额包括教职工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人民助学金、公务费、业务费、一般设备购置费和修缮费等。专项补助包括离退休人员经费、专项设备费、重点维修费、脱产进修人员培训费和特殊项目补助费等。 第七条各级各类学校实行“经费包干,节余留用,超支不补,自求平衡”的原则,学校有权自主统筹安排使用预算经费。 第八条各级财政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核定的年度预算招标和所属单位的分月用款调度计划,照顾教育的特点,及时拨款。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按规定编报季报和年度决算报表。预算拨款属待结算资金,不得以拨代支,领款单位不得以领代报,各项经费开支,必须取得原始凭证方能结算。年终结余,应按规定办理结转手续,不准虚列支出或转移资金。 第九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按省财政厅关于《安徽省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切实管好用好专项资金,并及时报告资金使用情况和使用效益。 第三章 预算外资金管理 第十条预算外资金主要有:教育费附加、勤工俭学收入、学生缴纳的杂费收入、捐资助学收入、招生费收入、实验室对外开放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等。 第十一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所有预算外资金,都必须由财务部门统一管理,设立专户,并按照国家关于预算外资金管理的规定,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制度和预决算制度,按照先收后支、量入为出的原则,切实管好用好。不得将预算内资金转入预算外,也不得把预算外支出挤入预算内报销。 第十二条各项预算外资金收支按下列办法管理: 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应按规定征收,首先用于改善本乡(镇)的初中、小学办学条件,近期内主要用于校舍修建和课桌凳添置等;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改善中小学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 勤工俭学纯收入应主要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扩大再生产,用于师生集体福利和奖励的部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学生缴纳的杂费收入,全部留给学校,用于公务、教学业务等方面的开支。 捐资助学收入,除用于资助者商定的项目外,其余部分用于改善办学条件。 招生费收入应用于招生开支的各项费用。 实验室对外开放的收入,应首先用于补偿消耗的水电,材料等费用。其纯收入主要用于改善师生教学、生活设施等。 各项预算外收入必须按上述规定使用,不得擅自用于集体福利和奖励。不得私设“小钱柜”或转移资金。 第十三条依照省人民政府关于《招收适龄儿童少年就业的处罚办法》所得的罚款收入,应按规定上交当地财政,由财政部门拨给教育部门,用于本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不得挪作他用。 第四章 财产物资管理 第十四条财产物资包括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材料。学校应建立财产物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和材料账册(含预算外资金购置的财产物资),并指定专人负责管理。财产物资的管理人员要力求稳定,工作调动时,应按规定办理交接手续。 第十五条固定资产和材料的采购、领发要严格按计划进行,并健全审核、验收制度,及时结报,定期检查核对。因盲目采购或管理不善造成浪费的,要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属于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的商品,按规定报批后,方能购买。 第十六条学校固定资产的调拨、报废和残值处理等,应按分级管理的原则,报教育主管部门批准,不得擅自处理。 第五章 财会机构和财会人员 第十七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设置财会机构,配备有一定政策、业务水平的专职财会人员,统一管理本系统的财会工作。乡(镇)教育部门要配备专职财会人员,统管本地的教育财会工作。 学校一般均应设立财会机构,规模小的学校可配备专兼职财会人员。非国家正式工作人员不能担任财会工作。 第十八条财会机构、财会人员的主要职责是: (一)按照国家规定,进行财务核算,实行财务监督; (二)拟订本单位办理财会事务的具体办法; (三)参与拟订教育事业发展计划,考核、分析预算、财务计划的执行情况; (四)办理其他财会事务。 第十九条财会人员必须努力学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认真执行《会计法》和《会计人员职权条例》,刻苦钻研业务,忠于职责,勤奋工作,坚持原则,廉洁奉公。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负责人,要支持和保护财会人员履行职责。财会人员因忠于职守、坚持原则而受到错误处理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当责成所在单位予以纠正;对玩忽职守、丧失原则的财会人员,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责成所在单位予以撤换。 第二十条教育主管部门要关心和加强财会队伍的建设,切实做好财会人员的培训提高和职称评定工作,保持财会人员的相对稳定。 第二十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财会人员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的规定任免,财会机构的负责人和财会主管人员的任免,应经过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同意。 财会人员调动工作或者离职,必须与接管人员办清交接手续。一般财会人员办理交接手续,由财会机构负责人,财会主管人员监交。财会机构负责人、财会主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由单位行政领导人监交,必要时由上级主管单位派人会同监交。在没有办好交接手续前,不得离职。 第六章 财务检查与监督 第二十二条各级财政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学校的财务监督,及时了解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外资金收支情况,定期组织财务检查。对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应依照《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予以处罚、处理。对侵占、克扣、贪污、挪用教育经费的,要限期如数追回,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要依法惩处。 第二十三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主动接受财政、审计部门对教育经费的检查、监督和审计。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地、市、县教育、财政部门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自一九八七年九月一日起执行。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由省教育委员会、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