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办法制定机关: 河南省人民政府 效力级别: 地方政府规章 时 效 性: 现行有效 发布文号: 公布日期: 2011.02.09 施行日期: 2011.04.01 题 注 : (2010年12月1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第7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11年2月9日河南省人民政府令第137号公布 自2011年4月1日起施行) 全文 第一条为规范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加强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根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并纳入各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管理范围的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编制管理以及对机构编制工作的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和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应当遵循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精简效能的原则,实行总量控制、分类管理和动态调整。 第四条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省机构编制委员会统一领导全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省辖市、县(市、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分别负责本行政区域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日常工作,并接受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的指导和监督。 第五条依照国家和省规定的程序设置的事业单位和核定的事业编制,是岗位设置、聘用(录用)、调配工作人员、配备领导成员和核拨经费的依据。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员工资与财政预算相互制约的机制。禁止擅自设立事业单位和增加事业编制。对擅自设立事业单位、增加事业编制和编制外增加人员的,不得核拨财政资金或者挪用其他资金安排其经费。 第六条上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不得要求下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设立与其业务对口的事业单位,不得对下级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事项作出具体规定。 第七条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事项,由专项的机构编制规章、规范性文件规定。其他规章、规范性文件不得就机构编制作出具体规定。机构编制具体事项,应当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专项办理。 第八条事业单位机构设置管理包括下列事项: (一)事业单位的设立、合并、分设和撤销; (二)事业单位的名称、规格、内设机构和主管部门的确定或者变更; (三)事业单位职责任务的确定或者调整; (四)需要管理的其他事项。 第九条设立事业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明确的主管部门和职责任务; (二)有规范的机构名称、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必要的设施; (三)有明确的经费来源;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条设立事业单位,应当向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申请。申请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法律和法规依据、必要性、可行性; (二)主管部门、机构名称、规格、职责、内设机构; (三)编制数额、领导职数、人员编制结构比例、经费来源。 第十一条事业单位名称应当与其承担的职责任务相一致,并与党政机关、企业和社会团体的名称相区别。事业单位一般称院、校、所、台、站、社、团、馆、中心等。 事业单位名称冠“中国”、“中华”、“全国”、“国家”和“国际”等字样的,应当报国务院审批;省辖市以下事业单位名称冠“河南省”、“河南”、“全省”等字样且不冠所在省辖市、县(市、区)名称的,应当报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第十二条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申请变更: (一)名称、职责、规格、主管部门、内设机构、经费供给形式发生变化的; (二)合并或者分设的。 第十三条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申请撤销: (一)依照法律、法规应当予以撤销的; (二)主管部门决定撤销的; (三)职责任务消失的; (四)性质改变的; (五)因其他事由需要撤销的。 第十四条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新设立的下列单位,不得批准为事业单位: (一)应用开发型科研机构; (二)社会中介服务机构; (三)新建宾馆、饭店、招待所等经营性单位; (四)各类协会、学会、研究会、基金会等机构; (五)国家和本省规定的其他单位。 第十五条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包括下列事项: (一)编制数额; (二)人员编制结构比例; (三)经费供给形式; (四)领导职位设置及职数的确定或者变更。 人员编制依据编制标准核定;无编制标准的,根据职责任务、发展规模等,参照同类事业单位的同等情况核定。 第十六条事业单位经费供给形式分为财政全额拨款、财政差额补贴和经费自理。事业单位经费供给形式在事业单位设立时根据其性质、类型和职责任务确定。 第十七条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核定后,因职责任务变化需要调整的,由其主管部门或者事业单位向同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交调整方案。调整方案应当包括调整编制的理由和依据、编制数额及人员编制结构比例。 第十八条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不得与国家机关人员编制或者其他组织人员编制混合使用,国家机关和其他组织不得占用事业单位人员编制。 第十九条核定事业单位领导职数,应当遵守下列限额规定: (一)编制数额在10名以下的,核定1至2职; (二)编制数额在11名至50名的,核定2至3职; (三)编制数额在51名至200名的,核定3至4职; (四)编制数额在201名至1000名的,核定4至5职; (五)编制数额在1001名至3000名的,核定5至6职; (六)编制数额在3000名以上的,不超过7职。 第二十条核定事业单位内设机构领导职数,应当遵守下列限额规定: (一)编制数额在5名以下的,核定1职; (二)编制数额在6名至10名的,核定2职; (三)编制数额在11名以上的,核定3职。 第二十一条经批准合并、分设的事业单位应当重新核定事业编制;经批准撤销的事业单位,原核定的事业编制应当核销。 第二十二条全省事业编制总额,由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方案,报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省辖市、县(市、区)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在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下达的编制总额内,按照审批和管理权限对本行政区域的事业编制进行审批管理。 乡镇事业编制总额的调整,经县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报省辖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后,报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第二十三条设立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和核定事业编制,由其主管部门提出方案,经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后,报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在编制总额内的合并、分设、变更名称及调整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第二十四条省和省辖市按照正厅级、副厅级管理的事业单位的设立、变更、撤销,由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按照规定程序报批。 省辖市、县(市、区)按照正处级、副处级管理的事业单位的设立、变更、撤销,由省辖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核,报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按照规定程序审批。 县(市、区)按照正科级、副科级管理的事业单位的设立、变更、撤销,由县(市、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核,报省辖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按照规定程序审批。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或者会同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关组织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擅自变更事业单位职责的; (二)擅自设立、合并、分设和撤销事业单位的; (三)擅自变更事业单位名称、规格及其内设机构的; (四)擅自增加事业编制和事业单位领导职数的; (五)擅自占用事业编制的; (六)擅自调整人员编制结构比例及经费形式的; (七)擅自在事业编制外聘用人员的; (八)超出编制限额调配财政供养人员、为超编人员核拨财政资金或者挪用其他资金安排其经费、以虚报人员等方式占用编制并冒用财政资金的; (九)擅自超职数、超规格配备领导成员的; (十)违反规定干预下级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的; (十一)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七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工作人员在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本办法自2011年4月1日起施行。本办法施行前已经成立的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逐步规范。1997年8月21日发布的《河南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豫政[1997]50号)同时废止。 |